首页    名家名作    一曲清魂,写给所有不肯低头的生命——读康桥新作《千古红楼终是梦》

新华大采风大观园讯(雪逸 刘光清)康桥先生的《千古红楼终是梦》,初读如风过竹林,清音入耳;再读似月照寒塘,冷光沁心;三读则如惊雷裂空,直击灵魂深处。这已非一首简单的歌词,而是一篇用音符与意象铸就的生命宣言,一场对“存在”与“价值”的终极叩问。

图为北京大观园林黛玉住处潇湘馆

他巧妙地避开了对《红楼梦》人物与情节的直接描摹,而是将整部巨著的精魂——那股“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孤高与悲怆——提炼为一种普世的精神意象。青石阶、落花、竹篓、冷雨、湘帘、孤竹……这些意象不再是大观园的专属,它们化作了所有坚守本真、拒绝同流合污的灵魂的共同符号。歌词中的“她”,可以是黛玉,更可以是千百年来,每一个在浊世中选择“不教玉璧陷泥垢”的你我。

图为北京大观园内林黛玉葬花处

最撼动人心的,是那份清醒的悲剧意识与不屈的抗争意志的奇妙交融。“花开易见落难寻”,他深知“千古红楼终是梦,金玉满堂终成空”的宿命;“泪已尽,情未休”,他道尽了孤独与等待的漫长。然而,就在这片虚无的底色上,他却写下了最壮丽的反抗:“纵使无人看见,也要把清白,种在心头。”“心若未冷,便是——最暖的春。” 这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在洞悉了生命荒诞与短暂之后,依然选择以最洁净的姿态去爱、去活、去落下的英雄主义。

图为康桥在北京香山曹雪芹纪念馆采风

康桥的笔触,既有方文山式的古典空灵,又有李宗盛式的平实深刻。一句“怕美得太认真,会被这人间,辜负得过分”,道尽了多少纯粹灵魂的恐惧与尊严。而“不是怨它飞走,是怕来年春风再临,屋檐下,再没有,一双手,为它留门”,则将个人的孤寂升华为对人间温情能否延续的深切忧虑,其格局之大,颇有罗大佑的风骨。

北京香山曹雪芹住处

当歌词最终归结于“真正的不朽,不在长生,在明知会谢,仍选择——开得,干净”,全篇意境豁然升华。这已超越了对一部小说的解读,而成为献给所有在平凡或困顿中,依然选择保持内心光明、灵魂不染的勇者的安魂曲与赞美诗。

 

读罢此词,窗外秋雨淅沥。我不再仅仅为一个逝去的红楼而叹息,而是被一种力量所充盈:原来,生命最动人的姿态,不在于能否长存,而在于我们如何面对终将到来的凋零。康桥先生用这首词告诉我们:只要曾为“真”而活,为“洁”而守,哪怕如落花入土,那股清气,也必在风中游走,永不消散。此即不朽。

图为康桥在北京香山曹雪芹纪念馆凭吊《红楼梦》作者曹雪芹

附:《千古红楼终是梦》歌词

青石阶上落花堆,谁提竹篓,轻轻扫去一地春?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争桃李,只守着自己的时辰。

 

手把花锄出绣帘,不是伤春,是怕美得太认真,

 

会被这人间,辜负得过分。

 

花开易见落难寻,像一封寄不出的信,飘在风里沉;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原来最冷的夜,不是雪落,是心事无人应。

 

本自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泥土埋得下花身,埋不下那股清气在风中游走。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问的不是结局,是这一生,可曾为真活过一回?

 

质本洁,还洁去,不教玉璧陷泥垢;

 

纵使无人看见,也要把清白,种在心头。

 

泪已尽,情未休,半卷湘帘半掩愁;

 

潇湘馆外千竿竹,斑斑点点,是雨痕,也是守候。

 

想眼中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不是怨它飞走,是怕来年春风再临,

 

屋檐下,再没有,一双手,为它留门。

 

一杯净土掩风流,红消香断有谁怜?

 

寒塘冷月渡清秋,影子比花更久远。

 

冷月花魂共一丘,不求碑文,只愿风过时,

 

还有人轻声说:

 

“她来过,很认真。”

 

千古红楼终是梦,金玉满堂终成空;

 

但人间自有真性情,像不谢的花,在土里重逢。

 

何必鲛绡慰寂寥?心若未冷,

 

便是——

 

最暖的春。

 

这不是悲剧,

 

是一场,

 

用生命,

 

写的,

 

美的宣言。

 

每片落花都在说:

 

我选择洁净,

 

不是为了不凋零,

 

而是为了——

 

如何,

 

落下。

 

真正的不朽,

 

不在长生,

 

在明知会谢,

 

仍选择——

 

开得,

 

干净。

 

康桥在线,与您共勉18310977197(微信同号)

(责任编辑:雪逸)

一曲清魂,写给所有不肯低头的生命——读康桥新作《千古红楼终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