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编委会    《大地弦歌——祖国山河人文歌词集》词作者康桥谈创作理念

新华大采风北京讯(满静 张庆华)近日,一部名为《大地弦歌——祖国山河人文歌词集》的作品即将出版,其创作背后是一位宣传战线老兵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时代观察。

词作者康桥(本名康留国)在接受新华大采风独家专访时,深情讲述了其从洛阳宣传系统“创建老兵”到北京“文化摆渡人”,再到以《好歌365首天天唱》为愿景的歌词创作者的心路历程与创作深意。

十年洛阳积淀:扎根生活的创作底色​康桥的创作根基深植于其在洛阳宣传系统服务的十年。期间,他分管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多城联创宣传工作,深入街头巷尾,与环卫工人、社区志愿者交流。“那段经历让我深刻理解,真正的宣传是讲好身边故事,真正的共鸣源于生活真诚。”康桥表示。这份“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务实作风,成为其日后创作的初心底色,也让他荣立市级三等功。《大地弦歌》中不见空洞口号,取而代之的是“快递暖冬”“社区服务”“医保新政”等民生话题,以及“剪纸一刀裁乾坤”“芯片方寸藏乾坤”等既直白又充满张力的表达。​

北京视野升级:全国采风的文化滋养​转战北京后,康桥在文化传媒领域深耕,策划全国性文化活动,主编多部文化典籍,足迹遍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从山东非遗传承人到边疆战士,从北京阅兵到江浙电商发展,广阔的采风见闻使其视野从“一城一地”扩展至“全国一盘棋”。这些鲜活素材最终汇入《大地弦歌》,化为《皮影新韵》的文化坚守、《航天发射》的科技自豪、《边防巡逻》的家国担当。期间获得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经历,更坚定其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文化使命。​​

《大地弦歌》内核:集思广益抒写家国情怀​《大地弦歌》的诞生,是康桥融合基层民生洞察与全国视野的结晶。他强调,这非个人“独角戏”,而是集纳“文化人”的智慧(如非遗、书画)、“科技人”的突破(如芯片、人工智能)以及“普通人”的温度(如环卫工、志愿者)的共同成果。作品核心情感纯粹而深沉——对山河的眷恋、对文化的自豪、对发展的振奋、对民生的期盼,旨在通过《春节团圆》的温暖、《航天发射》的自豪、《乡村振兴》的激情等具体篇章,抒发浓郁的家国深情。​

未来展望:让弦歌成为传唱四方的文化现象对于未来,康桥期望《大地弦歌》能从静态歌词集升华为动态“文化现象”。他计划联合文旅、教育等多部门,将歌词转化为“城市宣传曲”“校园德育课”;借助多元音乐力量进行配曲,融合传统与现代;并发起“全民唱家国”活动,鼓励各行各业人士传唱,实现“天天唱、人人唱”的愿景。他深信,当365首歌唱响神州,它们将成为映照时代、凝聚人心、传承情怀的独特载体。

以歌为史,以月为章:解读《大地弦歌》365首背后的家国叙事与时代交响​《大地弦歌——祖国山河人文歌词集》的推出,不仅是一部文艺作品的诞生,更是一项宏大的文化实践。词作者康桥以其“宣传老兵”的敏锐洞察和“文化摆渡人”的广阔视野,试图用365首歌词,构建一座用音符和词句砌成的“时代纪念碑”。这份详尽的歌词目录,本身就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精神地图”,其背后蕴含的创作理念深远而绵长,可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

一、 宏观架构:一部“流动的国家年鉴”与“可唱的时代日记”​​《大地弦歌》最表层的震撼力,来自于其史诗般的规模与精密的结构。365首,对应一年的每一天,这并非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蕴含着“日新其德”的深刻寓意。它试图将国家发展与个人生活的律动,同步于自然时间的流逝之中,使整部作品成为一种“流动的国家年鉴”和“可唱的时代日记”。​时序叙事,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作品严格按照自然月序推进,每个月份都被赋予一个独特的主题,如“启新·家国序章”(一月)、“奋进·万象更新”(三月)、“深耕·生机盎然”(四月)、“礼赞·盛世华章”(十月)、“收官·逐梦新程”(十二月)。这种结构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从开局、奋进、耕耘到总结、展望的年度发展曲线,与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运行周期高度契合。例如,三月呼应“两会”的《两会春风》《政策惠民》,七月聚焦《建党华诞》《红色教育》,十月高歌《国庆颂》《大国工程》,使歌词集超越了个人抒情,成为记录国家前进步伐的“有声史册”。​微观切入,与民生冷暖血脉相连:​​ 在宏大的月度主题下,是极其丰富、细腻的日常选题。从《元旦迎新》到《跨年祈福》,从《春运启幕》到《春运守护》,从《春耕备耕》到《夏收夏种》《秋粮培育》,再到《年终总结》,一年的重要节点无一遗漏。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将视角深入社会肌理,《快递暖冬》《社区服务》《医保新政》《个税优化》《反诈宣传》《养老服务》《母婴关爱》……这些歌词标题宛如一篇篇新闻快讯,精准捕捉政策亮点与社会热点,展现了创作者对民生关切的极致敏锐和深沉关怀。这种“国事”与“家事”的穿插并置,使得宏大叙事有了坚实的温度支撑。​

二、 核心意象:家国同构下的“奋斗者群像”与“山河交响诗”​​“家国情怀”是《大地弦歌》的灵魂。但康桥并未将其处理成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具体的人物、事件和场景,将其物化为可感可触的意象群。​​“奋斗者”是绝对的主角:​​ 整部歌词目录,是一曲献给新时代每一位建设者的恢弘赞歌。歌名直接点出了无数奋斗者的身影:《劳动者赞》《军人风采》《青年力量》《教师礼赞》《环卫工人》《社区志愿者》《快递小哥》《科研工作者》《非遗传承人》《创业青年》《边防战士》《退役军人》……这些角色共同构成了国家的脊梁。创作者平等地、深情地歌颂每一个群体的贡献,无论是惊天动地的《航天发射》,还是默默无闻的《道路养护》,都被赋予同等的价值尊严,体现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山河”是故事的广阔舞台:​​ “大地”与“弦歌”相呼应,表明故事发生的舞台是整个神州大地。歌词中既有《冰雪经济》《古镇焕新》《红色旅游》《海洋强国》等地域特色鲜明的篇章,也有《生态护林》《污染防治》《美丽中国》《绿色发展》对整体生态环境的观照。从《边防哨所》到《深空探测》,从《芯片方寸》到《数字经济》,空间被无限拓展,既有物理意义上的国土疆域,也有科技构建的虚拟空间和文化传承的精神空间,共同组成了一幅立体、动态、生机勃勃的“山河壮丽图卷”。

三、 内在脉络: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融合与循环升华《大地弦歌》在处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关系上,展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辩证思维。​文化的“双创”实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全年中,传统节气(立春、惊蛰、清明、冬至等)和节日(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是重要的创作节点。如《非遗年味》《龙舟竞渡》《月饼寄情》《重阳敬老》等,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试图挖掘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新内涵。更显著的是,《皮影新韵》《剪纸非遗》《苏绣新篇》《国学弘扬》等歌曲,直接指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并与《非遗直播》《数字文化》《文创产业》等现代传播、产业形态结合,清晰勾勒出一条传统文化从保护、传承到创新、发展的路径。​科技与人文的深度对话:​​ 歌词目录中科技相关的选题比重极高,且与人文、民生议题紧密交织。《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芯片研发》《5G应用》《智慧城市》等,代表着时代的锐度与前沿;而《科技助农》《医疗下乡》《智能制造》《能源转型》等,则展现了科技如何赋能传统产业、改善社会民生。这种编排打破了科技与人文的壁垒,表明创作者认识到,现代家国情怀的构建,离不开对科技发展的深刻理解和热情拥抱,科技本身就是当代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精神升华:从“事件记录”到“价值凝聚”与“理想照耀”​​《大地弦歌》的终极追求,并非停留在对事件的简单记录,而是旨在实现精神的凝聚与升华。​月度总结的价值提炼:​​ 每一个月的结尾,都设有一首“总结”性的歌曲(如《初心如磐》《暖意绵长》《奋进启航》等)。这并非简单的收尾,而是对当月所有事件进行精神层面的淬炼和升华。它引导读者和歌者从具体的劳动、奉献、成就中,提炼出如“初心”“担当”“奋进”“自信”等核心价值观念,使歌曲集成为一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音乐读本。​闭环叙事与未来指向:​​ 从一月的“启新·家国序章”到十二月的“收官·逐梦新程”,全年的叙事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这个闭环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它在“收官”的同时,立即指向“新征程”(《新年规划》《梦想启航》《希望满怀》)。这种结构本身就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历史观和发展观:昨天的奋斗成就了今天的辉煌,而今天的耕耘必将开启明天更伟大的梦想。它赋予整部作品以光明的理想主义色彩。​

结论​综上所述,《大地弦歌》365首歌词目录,是其创作理念的直观蓝图和坚实骨架。它以其全景式的叙事框架、家国一体的情感内核、古今交融的文化视野、奋斗群像的人物刻画以及闭环升华的精神脉络,成功地将个人的情感体验、社会的发展变迁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编织在一起。它不仅仅是一本等待谱曲的歌词集,更是一份用文字写就的“音乐史诗”提案,一部关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的“主题索引”。它体现了创作者康桥作为“宣传老兵”的使命担当:即用最通俗、最具传播力的音乐形式,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最终实现让“家国情怀”通过旋律“传遍万家”的文化理想。当这些歌词被谱曲传唱之日,便是这部宏大的“时代交响诗”真正响彻神州大地之时。

《大地弦歌——祖国山河人文歌词集》词作者康桥谈创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