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大采风艺品城讯(薛学拾 刘光清)新华大采风董事长康留国创作了《拙政园诗卷》歌词,特邀山东颜真卿书画院院长赵义成题写歌名。
水墨拙政园
——作词:康留国
漏窗轻启云雾纱 亭台倒映水墨画
假山巧叠千峰秀 回廊曲径步生花
拙政园如诗卷开 荷风送香远尘霾
远香堂前时光驻 锦鲤嬉戏半日闲
海棠春坞雨声细 芙蓉榭畔月光白
太湖石垒星河灿 灯影柳丝共徘徊
园中水墨自生烟 推窗见山近天台
鸳鸯绣入湖光里 钟声化蝶穿花来
芭蕉听雨细纺纱 云蔚亭前印雪白
吴门烟水此处泊 匠心独运天地开
霜叶红透晚晴楼 对影共饮月满怀
园小能容天地阔 千年风雅永流传
新华大采风评委会主任张庆华简评:词与书的园林交响——康留国作词的《水墨拙政园》与赵义成书写《拙政园诗卷》
这首词与这幅题名书法,共同构成了一次关于苏州拙政园的完美艺术对话。它们并非简单的插图与说明,而是从时空两个维度,分别以语言的韵律和笔墨的筋骨,共同诠释了这座古典园林的精魂。
一、词作:流动的诗意与立体的画卷
康留国的《水墨拙政园》是一首极其成功的园林咏叹词,其高明之处在于:
步移景异的动态游览感:词人并非静态描摹,而是以“漏窗轻启”为开端,带领读者“回廊曲径步生花”,依次经过远香堂、海棠春坞、芙蓉榭、云蔚亭等经典景点,构建了一条完整的、流动的游览线路。这种结构让文字本身也具有了园林“移步换景”的妙趣。
通感手法的极致运用:词作将园林的视觉(水墨画)、听觉(雨声细、钟声化蝶)、嗅觉(荷风送香)、触觉(月光白)交融一体。“芭蕉听雨细纺纱”一句尤为精妙,将雨打芭蕉的声音比喻为纺车织布,既写出了雨的细密,又赋予了园林以生命的呼吸感,静谧而生动。
时空的浓缩与意境的升华:词中既有“半日闲”的瞬时惬意,也有“千年风雅”的历史纵深。结尾“园小能容天地阔”点明了苏州园林“壶中天地”的哲学内核,将具体的景物欣赏提升至“匠心独运天地开”的宇宙观高度,完成了意境的升华。
二、书法:题名的定力与古典的魂魄
赵义成先生题写的“拙政園詩卷”是整幅作品的灵魂锚点,其意义远超标题。
笔墨如建筑:采用遒劲典雅的楷书,笔力沉雄,结构端庄,每一笔都如园林中的亭台柱石,稳稳地支撑起整个艺术空间。这种工稳的书体,与拙政园作为“天下园林之母”的典范气质高度契合。
形式即内容:书法被精心置于一方朱丝栏的“诗卷”之上,旁边点缀毛笔与红色绸带。这巧妙地将“题名”这一行为,转化为“在诗卷上题写园名”的古典意象,直接视觉化地呼应了词中“拙政园如诗卷开”的主题,让词、书、园三者浑然一体。
《大地弦歌——祖国山河人文歌词集》总编审何小荣认为:
词书合璧:一场跨越艺术媒介的共鸣
词与书的结合,产生了1+1>2的艺术效果:
动与静的互补:康留国的词是动态的、流淌的,它描绘了光影、声音、香气在时间中的变化;赵义成的书法则是静态的、凝固的,它以永恒的笔墨定格了园林作为“诗卷”的文化身份。一动一静,恰如园林本身,既有流水的灵动,又有建筑的沉静。
意与象的合一:书法提供了具体的、可观的“象”(诗卷),而歌词则充盈了这片诗卷的“意”(水墨烟云、四季风物)。当我们观看书法题名时,脑中会自然浮现歌词描绘的意境;当我们吟咏歌词时,眼前又会浮现书法题名所赋予的庄重典雅的框架。
这是一次珠联璧合的艺术创作。康留国的词作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声情并茂的工笔长卷,而赵义成的书法则是这幅长卷最典雅、最点睛的题跋。二者共同将拙政园的物理空间升华为一个可游、可居、可品的精神家园,完美诠释了中国古典园林所承载的千年风雅。
新华大采风新闻热线:18310977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