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评委会    诗墨映京华:评歌词《京华烟云谣》与书法《古都风骨》的跨界合鸣

 

新华大采风艺品城讯(薛学拾 刘光清)新华大采风董事长康留国创作了《京华烟云谣》歌词,特邀京城著名书法导师王永新题写歌名。

京华烟云谣

—— 作词:康留国

红墙黄瓦映月光,金水桥边岁月长

天坛云纹绕祥瑞,鸽哨飘进颐和园

北京城啊咱家乡,故宫雪落琉璃光

天桥绝活代代传,豆汁焦圈满街香

京剧锣鼓响四方,戏台演绎古今章

红缨银枪映晨光,靠旗飞着彩满堂

老舍茶馆话沧桑,京胡声绕茉莉香

前门楼前烤鸭美,炸酱面里京味长

庙会高跷庆丰年,艾窝窝里甜香藏

中轴线上量古今,鸟巢水立方亮堂堂

胡同深处邻里暖,长城巍巍傲风霜

五星红旗迎风扬,京城永远放光芒

新华大采风评委会主任张庆华点评

诗墨映京华:评《京华烟云谣》与《古都风骨》的跨界合鸣

康留国词作《京华烟云谣》与王永新书法《古都风骨》的跨界携手,绝非简单的 “词书搭配”,而是以 “文字为魂、笔墨为骨”,共同搭建起一座贯通京城古今的文化桥梁 —— 词作织就烟火与庄重交织的 “京华肌理”,书法定格刚柔并济的 “古都气韵”,二者相契如榫卯,让北京的精神脉络在诗书画的碰撞中立体鲜活。

一、词作:以 “烟火蒙太奇” 织就京华魂魄

《京华烟云谣》最妙的是跳出 “宏大叙事” 的窠臼,用 “民俗碎片” 拼贴出有温度的京城:开篇 “红墙黄瓦映月光” 的皇城庄重,转瞬便接 “豆汁焦圈满街香” 的市井温热,一雅一俗间,先立住京城 “既见宫阙巍峨,亦闻人间烟火” 的本色。

词人更善用 “时空蒙太奇” 串联古今:天坛云纹的古意、京剧锣鼓的韵律,与鸟巢水立方的现代线条、胡同深处的鸽哨声交织;“中轴线上量古今” 一句,更是以 “中轴线” 为标尺,让六百年紫禁城的红墙,与新时代的霓虹同框。尤其 “老舍茶馆话沧桑”“茉莉香里忆旧年” 等句,以文化符号勾连集体记忆 —— 不是干说 “北京有历史”,而是让读者在 “茶馆听书、巷陌闻香” 的场景里,触摸到京城的柔软与厚重。

二、书法:以 “刚柔笔墨” 定格古都风骨

王永新 “古都风骨” 四字书法,堪称词作的 “视觉注脚”,笔墨间全是对京城精神的精准解读:笔法沉雄处如长城砖石,笔力劲挺似四合院檐角,将 “长城巍巍傲风霜” 的坚韧刻进笔画;而墨韵流转处又藏着水乡的温润,如 “柳丝拂岸” 的灵动,暗合词中 “茉莉香” 的温婉、“鸽哨飘进颐和园” 的轻盈。

更妙的是书法与画面的呼应:水乡题字的清雅,与词作 “胡同烟雨” 的意境相融;独立书法作品的厚重,又与 “红墙黄瓦” 的庄重相契。“骨” 在笔锋的硬,“韵” 在墨色的柔,恰如京城 —— 既有宫廷建筑的秩序感,又有胡同生活的烟火气,刚柔并济间,“古都风骨” 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感的笔墨力量。

三、跨界合鸣:让传统美学在当代 “呼吸”

当《京华烟云谣》的 “音画感” 遇见《古都风骨》的 “空间感”,实则是对 “诗书画一体” 传统的当代创新:词作里 “鸽哨飘进颐和园” 的动态,与书法中柳枝拂檐的静态形成 “时空对话”—— 仿佛能看见鸽哨掠过墨色勾勒的屋檐,让纸上的笔墨有了声音;而 “五星红旗迎风扬” 的现代意象,又借书法的传统笔墨获得历史纵深感,让 “新时代的北京” 不丢 “老京城的根”。

这种合鸣的精髓,在于抓住了京城文化的 “双重性”:既是 “承载六百年历史的文明容器”,也是 “涌动着当代活力的生命体”。词作唱的是 “活的北京”,书法写的是 “立的北京”,二者相加,便让 “古都风骨” 有了温度、有了韵律 —— 那是红墙映月的古典,也是鸟巢亮灯的现代;是豆汁焦圈的烟火,也是笔墨纵横的风骨。

这场跨界合作,早已超越 “题字与词作” 的浅层关联,更像一次 “文化接力”:词作铺就京城的血肉,书法撑起京城的筋骨,共同为 “北京精神” 立了一座兼具传统韵致与当代气息的艺术丰碑。

新华大采风新闻热线:18310977197

 

诗墨映京华:评歌词《京华烟云谣》与书法《古都风骨》的跨界合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