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地弦歌 —— 祖国山河人文歌词集》(国庆特刊)的终稿在案头落定,窗外正飘着金秋的第一缕桂香,建国 76 周年、中秋佳节举国欢庆之际,作为新华大采风编委会主任、艺品城管委会名誉主任,此刻翻读着书页间那些咏山河、颂人文的字句,心中涌动的不仅是完成一项文化工程的欣慰,更有一份对 “以文化为笔,为祖国立传” 的深切共鸣 —— 这部特刊,是新华大采风团队与无数文艺同仁携手,献给新中国 76 载征程的一份赤诚心意。
回溯编纂之路,每一步都浸透着对 “扎根大地” 的坚守。早在数月前,新华大采风(北京)文化传媒董事长康留国先生便发起倡议,希望以歌词为载体,记录祖国山河的壮阔与人文的璀璨。随后,我们邀约数十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深入采风:有人奔赴黄山之巅,听松涛写山河之雄;有人走进平遥古城,踩青石板记人文之暖;有人驻足塞罕坝林场,看林海述生态之变;也有人探访航天基地,以笔墨抒强国之梦。最终凝结的 76 首歌词,恰如 76 颗星辰,既映照着五岳江河、古镇非遗的传统之美,也闪耀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航天逐梦的时代之光 —— 每一句都不是凭空想象的文字,而是从大地深处生长出的真情实感。
更令人动容的,是整个过程中涌动的 “群策群力” 之暖。特刊篇目公布后,我们发起词名题名与插图征稿,短短一月便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书画家的数百件作品:有老艺术家挥毫泼墨,以篆体写 “长江颂” 尽显厚重;有青年画家伏案创作,用青绿山水绘 “漓江春” 满是灵动;还有民间艺人以剪纸风格作插图,让 “陕北腰鼓” 的热烈跃然纸上。这些作品里,没有刻意的雕琢,只有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 正是这份热爱,让《大地弦歌》从 “歌词集” 变成了 “文化共同体”,让文字与书画交织,让个体创作汇聚成集体的家国礼赞。
我们始终坚信,好的文化作品不仅要 “立得住”,更要 “传得开”。因此在编纂中,我们格外注重 “传承与共享” 的平衡:一方面严格尊重每一位创作者的著作权,为歌词作者、书画家登记版权信息,确保权益不受损;另一方面也规划了后续的传播路径 —— 特刊出版后,将向全球华人开放公益性使用权,支持学校、社区、公益团体谱曲演唱,让 “大地弦歌” 走进街头巷尾;同时为优质作品搭建商演与收藏渠道,所得收益将注入 “文化反哺基金”,资助更多青年艺术家深入采风创作。我们期待的,不是这部特刊成为 “案头藏品”,而是让它成为文化传承的 “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长出新的创作、新的传播、新的共鸣。
作为长期深耕文化领域的从业者,新华大采风始终以 “记录时代、服务人民” 为宗旨,艺品城也致力于搭建 “艺术与大众对话” 的平台。这部《大地弦歌》,正是两者理念的融合:它既有新华大采风 “扎根大地” 的实践底色,也有艺品城 “活化文化” 的传播思考。未来,我们还将以这部特刊为起点,举办 “大地弦歌” 主题演唱会,让歌词化作旋律响彻神州;开展 “书画巡展”,让插图与题名走进社区、校园;更计划启动 “青少年歌词创作计划”,让年轻一代也能拿起笔,书写他们眼中的祖国山河。
此刻合上书页,仿佛已能听见国庆时节的欢歌。愿这部《大地弦歌》,能成为一扇窗 —— 让读到它的人,看见祖国的山河多壮丽、人文多璀璨;也愿它能成为一座桥,连接起海内外华人的家国情怀,让每一个热爱祖国的人,都能在这些字句与书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 “乡愁与自豪”。
最后,谨向所有参与编纂的艺术家、书画家、策展人、企业家,向为特刊付出心血的编委会成员,向每一位期待这部作品的读者,致以最诚挚的感谢。愿 “大地弦歌” 永不停歇,愿祖国文化永续辉煌。
新华大采风编委会主任、艺品城管委会名誉主任 孙乃忠
2025 年 10 月于内蒙呼伦贝尔大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