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官方发布    共谱新时代“大地弦歌”倡议书

共谱新时代“大地弦歌”倡议书

尊敬的文化艺术界同仁、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同志们、媒体与传播界的伙伴们,以及所有深爱着这片土地、珍视我们人文根脉的同胞们:

当第一缕晨光跃出东海,为泰山之巅镀上金辉;当最后一抹晚风掠过帕米尔高原,吟哦着三江并流的古老史诗,我们脚下的这片山河,便不仅仅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理存在,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系,是我们共同情感与集体记忆的源头活水。从良渚玉琮那神秘而精妙的纹路中,我们能触摸到五千年前先民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沟通;从敦煌壁画那绚烂华彩的笔触间,我们能窥见文明交汇的壮阔与包容;从《诗经》“风雅颂”的质朴咏唱中,我们能聆听先民劳作、爱情、征战的生动回响;到《黄河大合唱》那气吞山河的旋律里,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民族在危难之际迸发出的怒吼与力量。一部浩荡的中华文明史,本质上就是一部“人”与“山河”相互塑造、相互滋养、深情对话的历史画卷。

而今,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乡村振兴的号角吹绿了广袤的田野,唤醒了沉睡的乡土活力;文化复兴的春潮涌动于神州大地,激发着全民族的创造伟力。在这山河锦绣、人文昌盛的伟大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种全新的、多元的、富有生命力的艺术表达方式,来记录这波澜壮阔的变革,来书写这深沉博大的情感,来传承这绵延不绝的文脉。

《大地弦歌——祖国山河人文歌词集》正是应此时代召唤而生。它绝非一部寻常意义上的歌词文集,更是一项旨在打破传统艺术门类壁垒、汇聚各界创作力量、服务社会民生与国家战略的综合性文化工程。它是一次跨越文学、音乐、书画、传播、乡村建设等多个领域的宏大探索,一场关于如何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激活乡土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的生动实践。

今日,我们——《大地弦歌》编委会,谨以对祖国的无限赤诚、对艺术的崇高敬畏、对时代的强烈责任感,由新华大采风董事长、编委会主任、主编康留国先生率先倡导,并荣幸地邀请到:张雯女士(央视网总导演)、林钲峰先生(华夏中影董事长)、袁忠山先生(央视《星光大道》年度人气总冠军)、满静女士(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指导协调办公室主任/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周加申先生(河南省收藏家协会执行会长)等各界方家,以及马牧、徐维良、沈韦良、孙乃忠、张坤、郭立民、赵瑞明、邱春林、张庆华、张校笙、石兴旺、吕启明、詹品良、杜建成、叶登魁、于万元、邱章根、吴文彬、战国权、谢胜明、董德明、赵义成、李凤兰、彭彩虹、李麟、苗芩、何俊花、朱文贤、刘光清、薛学拾、卫建忠等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同仁。我们怀着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立下为时代铸魂、为山河立传的千秋之愿,共同向您,向所有关心中国文化建设、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朋友们,发出最诚挚、最迫切的倡议:

让我们携手同心,集众智、聚合力,共谱一曲气韵磅礴、图文交响、艺脉共生、利益共享的新时代“大地弦歌”!

一、 致书画艺术界同仁:以笔墨为山河立传,让“图文并茂”升华为“灵魂共生”的艺术境界

我们深切地呼吁,每一位执掌笔墨、心怀丹青的同道,能暂别熟悉的画室,走出城市的喧嚣,真正地“沉下去”,深入到祖国山河的肌理之中,开展一场“接地气、有温度、有生命”的创作之旅。这不仅是艺术的采风,更是一次精神的寻根与灵魂的洗礼。

请您用脚步去丈量文明的厚度。走进太行山的深处,不只是观看奇峰怪石,更是去感受那被风沙岁月镌刻出的、如同中华民族脊梁般的坚韧与沉默,让您的笔触蕴含“愚公移山”般的生命伟力;漫步于江南的雨巷水乡,不只是描绘小桥流水,更是去捕捉那被千年烟雨浸润的、融入血脉的温柔与缱绻,让您的墨色晕染出“在水一方”的古典诗意与乡愁;驻足于雪域高原,不只是临摹雪山圣湖,更是去沐浴那离天空最近的阳光所带来的纯净与壮美,让您的构图展现出信仰的崇高与自然的敬畏。

我们更期待,您能以歌词的深邃意境来激活创作的灵感。您的创作,绝非对歌词文字的简单图解或被动配图,而是基于深刻理解与灵魂共鸣之上的二次艺术升华。当歌词吟诵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壮阔时,您的笔墨应能挥洒出沙海无垠的寂寥与生命顽强的倔强;当歌谣浅唱着“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丰收喜悦时,您的色彩当可渲染出麦浪翻滚的金黄与农家灯火的温暖。我们追求的是宋代文豪苏轼所言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至高境界,追求的是“画为无声诗,诗为有声画”的艺术交融。让每一幅书画作品,都成为对应歌词的视觉灵魂,让抽象的文字意象通过您的匠心妙笔,转化为可触、可感、可品读的“山河印记”,让厚重的人文在您的笔下获得永恒的形象,真正实现从“图文并茂”到“灵魂共生”的升华。

让我们以丹青为史笔,共同为这壮丽的新时代,留下一批可以流传后世、能够触摸民族记忆的“视觉史诗”。

二、 致音乐创作与表演界同仁:以旋律为时代发声,让“单一作品”汇聚成“全民的情感共鸣”

我们热切地期盼,每一位在作词、作曲、演唱领域耕耘的伙伴,能更深地植根于生活的沃土,从火热的生产实践和质朴的人民情感中汲取养分,共同谱写与传唱真正属于这个时代、属于最广大人民的动人乐章。

作词者,请始终心怀大地,笔含真情。 您的词句,应深深扎根于乡土的滋养,既有“黄河咆哮”般的家国情怀与历史担当,也应有“炊烟袅袅”式的个体乡愁与生活温度。要走进田间地头,聆听农人的笑语与期盼;探访古城老街,记录岁月的沧桑与坚守。让每一句歌词,都成为亿万中国人共同的情感日记,真实可感,动人心弦。

作曲者,请敞开胸怀,耳听八方。 您的旋律,应成为一幅“听得见的中国地图”。要大胆融汇吸收各地域、各民族丰富的音乐基因,让陕北信天游的高亢奔放、西北“花儿”的悠扬婉转、岭南粤剧的典雅婉约、草原长调的辽阔苍凉,乃至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调,在您的创作中交织、碰撞、融合,创作出既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又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美旋律,使之成为传播“山河之美”与“人文之韵”的最佳载体。

演唱者,请情系人民,返璞归真。 您的演唱,应更多地用真诚质朴的情感去打动人心,而非过度依赖炫技。要让您的歌声,不仅能回响于专业的音乐厅舞台,更能飘进繁忙的工厂车间,为劳动者加油鼓劲;回荡在绿水青山之间,为美丽乡村代言;萦绕于城市的街头巷尾,抚慰寻常百姓的心灵。您的歌声,应成为连接人与人、城与乡、过去与未来最动人、最直接的情感纽带。

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大地弦歌》的旋律超越“单一作品”的范畴,形成一种广泛而深入的文化现象,不仅回响于聚光灯下的舞台,更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时代脉搏中最动听、最亲切的律动。

三、 致媒体与影视传播界同仁:以智慧为文化赋能,让“优质内容”实现“破圈传播”的社会效应

我们诚挚地恳请,各位掌握现代传播平台、精通影像叙事语言的伙伴,充分发挥你们的专业优势,成为“大地弦歌”这一文化工程最有力的“扩音器”和最巧妙的“翻译官”,成功架起高雅艺术通往社会公众的宽阔桥梁。

请您深度解读,用心讲好作品背后的故事。 充分利用专题报道、人物专访、纪录片、融媒体产品等形式,深入挖掘和呈现每一幅书画、每一首歌词、每一段旋律背后,艺术家们深入生活的采风历程、精益求精的创作细节和蕴含其中的深厚家国情怀。让社会公众不仅看到、听到最终的艺术成果,更能理解“每一笔勾勒皆有来路,每一句词曲皆有深情”的文化分量与精神价值。

请您创新表达,助力传统文化破圈传播。 积极运用5G4K/8KVR/AR、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让静态的书画作品“动”起来,让经典的音乐旋律“看”得见,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艺术体验场景。通过创意短视频、线上虚拟展览、融媒体直播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打破艺术欣赏的时空限制,吸引更广泛年龄段、特别是年轻群体的关注、参与和再创作,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活力。

请您搭建平台,推动全民参与文化共创。 主动发起如 #我的家乡我的歌##我画山河我代言##大地弦歌接力唱# 等主题鲜明、互动性强的线上传播活动,广泛征集民众作品,形成传播热潮。同时,积极联合各地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大剧院等机构,组织“大地弦歌”主题的艺术巡展、公益演唱会、文化沙龙等线下活动,让高雅艺术真正走进社区、校园、商场、乡村,实现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的转变,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大地弦歌”的参与者、传播者和分享者。

让我们汇聚传播之力,彻底打破文化艺术的圈层壁垒,让这些优质的文化内容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与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四、 致乡村振兴战线工作者:以实践为艺术培根,让“阳春白雪”深深滋养“田间地头”

我们特别邀请,每一位长期扎根乡村、服务乡村、建设乡村的同志,成为连接“大地弦歌”艺术工程与广袤乡土的“催化剂”与“联结者”,让高雅艺术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扎下深根、开出繁花、结出硕果。

请您引导艺术活水,润泽乡土文化之根。 积极邀请书画、音乐等领域的艺术家们走进乡村,开展形式多样的采风创作、公益讲座、美育培训和文化下乡活动。用精美的书画作品装点村舍公共空间,提升乡村审美风貌;用优美的歌声活跃乡村文化氛围,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让艺术不再是远在都市展厅里的“阳春白雪”,而成为村民身边“看得见、听得着、能参与”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请您促进文创转化,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积极探索将“大地弦歌”中的书画艺术元素,巧妙地应用于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包装设计、乡村品牌形象塑造之中,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深入挖掘歌词中蕴含的地方故事、风物传说,将其融入乡村旅游路线开发、民宿体验、研学旅行等新业态之中,让独特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农民增收、产业发展的“软黄金”和“新引擎”,实现文化赋能产业。

请您培育乡土人才,延续乡村文化薪火。 在各类艺术下乡活动中,注重发掘和培养乡村本土的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文艺骨干,鼓励他们参与创作、表演和交流。通过“艺术家带徒”、“乡村文艺种子计划”等方式,激发乡村内生文化活力,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乡村文化队伍,让艺术的种子在乡土深处自己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确保乡村文脉生生不息。

让我们共同探索一条“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可持续路径,让文化之美在希望的田野上绚丽绽放,助力实现乡村由内而外的全面振兴,达成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的协同共进。

五、 致每一位中华儿女:以参与铸就文化共同体,让“你我之力”汇聚成“时代的强音”

我们始终坚信,文化的繁荣、文明的传承,其最深厚的力量植根于人民。真正的“大地弦歌”,从来不是少数艺术家的“圈内盛宴”,而应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参与的“文化庆典”。无论您身在何方,从事何种职业,年龄几许,您都可以成为这部波澜壮阔的“大地弦歌”不可或缺的谱写者。

如果您是青年学生,您可以拿起画笔,临摹一幅您喜爱的“大地弦歌”画作,或用您的视角描绘家乡的新貌,在艺术实践中感受家国情怀。

如果您是上班族,您可以在忙碌之余,学唱一首《大地弦歌》中的歌曲,在旋律中放松心灵,也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一幅画、一首歌,用您的转发和推荐,让这份美好被更多人看见。

如果您是退休长者,您可以凭借您的生活阅历和组织能力,在社区、公园组织小型的合唱团,带领大家传唱这些歌颂祖国的歌曲,用歌声传递岁月的温情与时代的变迁。

即使您只是一位偶然看到此倡议的普通路人,您的每一次驻足欣赏、每一次用心聆听、每一次由衷的赞美和鼓励,都是对创作者莫大的支持,都是汇聚成文化江河的涓滴之力。

您的每一次参与,无论形式如何,规模大小,都是这曲新时代合唱中无比珍贵、不可或缺的音符。

在此,我们,《大地弦歌》编委会,谨向社会各界郑重承诺,本项目将始终秉持并践行以下三大核心原则:

1.  共生共荣:我们将绝对尊重并严格保障每一位参与创作者的智慧财产权与精神权利,确保署名清晰,权益明晰。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平等、相互尊重、相互滋养的创作生态,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在合作中获得成长与尊严。

2.  合作共赢:我们将建立一套清晰、透明、公平的收益分配与反哺机制。未来项目在出版、传播、衍生开发等过程中产生的任何市场收益,都将根据贡献度,公平地回馈给作词、作曲、演唱、书画创作等各方参与者。我们追求的是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的统一,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3.  文化共享:我们将有计划地开放部分作品版权,用于非商业性的公益传播。特别鼓励和支持各类学校、基层社区、公共文化机构、公益组织等,免费使用《大地弦歌》的内容进行美育教育、文化推广和公益演出,让文化发展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全体人民,履行我们的社会责任。

同仁们,同胞们!古人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当千般笔墨共同为山河立像,当万家歌声一齐为时代抒怀,当亿万颗心灵为民族文化的繁荣而同频共振,我们所汇聚起的,必将是一股不可阻挡的磅礴力量,一道能够照亮时代前程、润泽千秋万代的文化之光。

让我们就从此刻出发,从自身做起,以笔为桨,以歌为帆,以心为灯,共同划动那艘名为“传承与创新”的航船,齐心协力,共同谱写一曲无愧于悠久历史、不负于壮丽山河、致敬于伟大人民的新时代“大地弦歌”!

倡议发起单位:《大地弦歌——祖国山河人文歌词集》编委会

公元二〇二五年十月 国庆/中秋双节之际

执笔:满静 张庆华 方展开

共谱新时代“大地弦歌”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