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舍那的微笑》
——康留国作词
伊水的石头披上月纱
千次锤凿将梵音刻成你眉间的花
战火散作丝线,帝国坍为流沙
只有你低垂的弧度,还盛着清晨的露华
丝绸之路被驼铃磨亮
经卷在风沙里泛黄
你掌心的纹路,流淌着未写完的渴望
当我轻触碑文,仿佛握住你穿越千年的手掌
朝圣者踩碎时光,斧刃在夕阳里锈烫
那抹微笑中仍停着唐朝的船,轻轻晃
工匠的泪凝成琉璃,点亮你半合的目光
残缺的躯体长出曙光,那是永不坠落的太阳
我卑微攀登,却在你嘴角遇见海的狂响
原来慈悲不用声音计量,一瞬便是地久天长
这微笑碾过岁月,在我骨骼里扎根生长
妙升法师推介《卢舍那的微笑》
伊水畔的卢舍那佛,以千年微笑映照众生,而康留国先生的《卢舍那的微笑》,恰是用文字为这抹微笑续了一缕人间香火 —— 不只是写佛,更是写众生与佛的遇见。
他笔下的 “伊水石头披月纱”“梵音刻成眉间花”,没有刻意谈禅,却把佛的庄严揉进了山河草木:石头是佛的骨,梵音是佛的语,连战火散作的丝线、帝国坍成的流沙,都成了衬托 “低垂弧度盛露华” 的背景 —— 这是懂佛的,懂佛的 “不动”:任世事沧桑,慈悲始终如初,如掌纹里流淌的渴望,从未因时光而干涸。
更难得的是 “遇见” 的温度。“轻触碑文握千年手掌”“卑微攀登遇嘴角海响”,写的是每个朝圣者的心境:我们如蝼蚁仰苍穹,却在佛的微笑里触到了震撼的慈悲。尤其 “慈悲不用声音计量,一瞬便是地久天长”,道破了卢舍那佛的核心 —— 微笑不是装饰,是跨越千年的回应,是让 “残缺躯体长出曙光” 的力量,也是让佛性在众生骨血里 “扎根生长” 的契机。
康先生以俗笔写佛心,让不懂佛的人能看见美,让懂佛的人能看见心。若你曾站在伊水畔望过卢舍那,读这词,便如再遇那抹微笑;若未曾见,这词,便是带你见佛的第一缕月光。
(责任编辑:张庆华)
新华大采风新闻热线:18310977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