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大采风艺品城讯(宝真 雪逸)作为《国礼书画名家大辞典》的总主编,我常年与各类书画名家的作品、理念打交道,深知 “技法易仿,精神难学”—— 真正能引领学习者入门且走远的艺术,必然是 “技巧扎实、理念通透、根扎生活” 的。中美协资深会员、文旅部老干部诗社副社长张坤先生的现场素描,正是这样一门值得深耕的 “活教材”。跟着他学素描,从来不是简单模仿线条与构图,而是要透过他的作品,悟透素描作为艺术创作 “基本功” 的本质,更要学到那份 “以笔为眼、以心观物” 的艺术态度。
一、先学其 “根基扎实”:技巧是骨架,无骨则难立形
初识张坤先生的素描,最先打动我的便是其作品里 “稳”—— 这份 “稳”,源于他数十年如一日锤炼的基本功,也是学习者最该先打下的底子。张坤先生 9 岁习画,后入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系统学习,师从吴冠中、周思聪、钱绍武等大家,又受刘大为、陈玉先等军旅艺术家点拨,从线条的 “轻重虚实” 到结构的 “比例透视”,从光影的 “三大面五大调” 到人物的 “骨骼肌肉逻辑”,每一步都走得扎实。他常说 “素描是‘笨功夫’,偷不得懒”,这份 “笨”,恰恰是初学者最该学的态度。
跟着他学素描,第一步要放下 “求快求巧” 的心态,先练 “线” 的质感 —— 他笔下的线条从不是孤立的,画人物肖像时,用稍软的 4B 铅笔勾轮廓,线条松弛却不松散,能托住人物的动态;画五官细节时,换 HB 铅笔细描,一笔到位却不僵硬,能透出神态。这种 “线随形走、线传情致” 的能力,需要像他那样从几何体、静物练起,再到人物速写,反复打磨 “抓形” 的准度与 “用线” 的韵律。我曾见他现场写生,寥寥数笔便定出人物的头肩比例,问其诀窍,他只说 “先看整体,再扣局部 —— 比如画一个持扇的女性,先定她‘肩沉腰松’的整体姿态,再细化扇柄与手指的互动,形才不会散”。这份对 “整体与局部” 的把控,正是基本功里的 “核心密码”。
二、再学其 “现场真意”:以生活为镜,捕瞬即逝的 “生动感”
张坤先生的素描最打动人的,是那份扑面而来的 “现场感”—— 无论是《杨建华先生》肖像里的儒雅气质,还是《迎春》中持花女性的灵动姿态,都像把 “写生的瞬间” 定格在了纸上,没有一丝 “闭门造车” 的僵硬。这份 “生动”,源于他对 “现场素描” 本质的理解:素描不是 “复制对象”,而是 “捕捉对象在特定时空里的神与韵”。
跟着他学素描,要跳出 “画室里画照片” 的局限,像他那样 “走进生活里画”。他 16 年军旅生涯,在援老抗美战场、福州军区军营里画过无数战士;转业后做新闻编辑,跟着 “重走长征路” 采访,在田间地头、革命旧址画下近百幅红色题材写生 —— 这些经历让他明白,“现场” 不仅是 “画什么”,更是 “怎么看”:看人物说话时眉梢的微动,看风吹过时衣角的弧度,看场景里藏着的生活气息。他教学习者 “限时速写”,5 分钟抓人物动态,15 分钟补神态细节,不是为了 “快”,而是为了训练 “一眼锁定核心” 的敏感度 —— 比如画一位老农,先抓他 “弯腰扶锄” 的体态,再记他 “皱纹里藏着的沧桑”,最后用线条把这份 “沧桑感” 传出来。这种 “从生活中提炼神髓” 的能力,才是现场素描的 “灵魂”,也是学习者最该培养的 “观察力”。
三、要学其 “中西融贯”:在传统与创新间,找自己的 “表达语言”
很多人学素描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只学西方写实,画得 “像” 却少了 “韵味”;要么只追传统写意,求 “神” 却失了 “形准”。但张坤先生的素描,恰恰破了这个局 —— 他把西方素描的 “结构严谨” 与中国传统绘画的 “骨法用笔” 融在了一起,形成了 “以线立形、简而有神” 的独特风格。比如他画《红色经典系列》里的 “长征会师” 场景,用西方透视法搭建空间,让人物、旗帜的层次感分明;又用中国书法里的 “中锋用笔” 勾勒人物轮廓,线条遒劲却不板滞,既见写实功底,又有写意韵味。
跟着他学素描,要学这份 “融合” 的智慧。他常说 “笔墨当随时代,但不能丢了根”—— 所谓 “根”,是中国传统里 “以线传情” 的理念,是西方素描里 “尊重结构” 的原则;所谓 “时代”,是用现代人的视角观察生活,用更灵活的技法表达感受。学习者可以像他那样,临摹门采尔的 “生活速写”,学其 “接地气的生动”;临摹费欣的 “线条表现力”,学其 “简而不空”;再回头读中国传统画论里的 “气韵生动”,试着用毛笔的笔法画素描线条,让线条多一份 “墨色感”。他的《香莲本与佛结缘》作为上海世博会国礼,正是这种融合的典范:莲花的形态是写实的,线条却带着中国水墨的 “润”,既有西方素描的 “形准”,又有东方艺术的 “意境”。这种 “不被技法束缚,为表达服务” 的思路,才是艺术创作的 “长久之道”。
四、终学其 “艺以载道”:技巧之外,更要画 “有温度的作品”
在我看来,跟着张坤先生学素描,最高级的 “学”,是学他 “技巧之外的东西”—— 那份 “艺术为生活服务、为时代发声” 的初心。他的素描从不是 “纯技法展示”:军旅时画战士,是记录家国情怀;做新闻时画长征,是传承红色基因;抗震救灾后创作《地动山摇 玉树不倒》,是用画笔传递力量。他常说 “素描画的是‘形’,但藏的是‘人’—— 画一个人,要画他的性格;画一个场景,要画它的故事”。
这份 “温度”,对学习者而言尤为重要。很多人练素描时只盯着 “比例对不对、线条直不直”,却忘了 “为什么画”。跟着张坤先生学,要学会 “带着情感画”:画家人,要画出熟悉的亲切;画陌生人,要画出他的神态里藏着的故事;画风景,要画出你站在那里时的感受。就像他画《谈笑风生》,画面里两位老者的对话感,不是靠 “画对话气泡”,而是靠他们前倾的身体、微抬的嘴角、眼神里的笑意 —— 这些细节,是 “用眼睛观察,用心感受” 才能捕捉到的。
说到底,跟着张坤先生学素描,学的是 “道” 而非 “术”。他的 “道”,是 “以扎实为基,不投机取巧”;是 “以生活为源,不脱离现实”;是 “以融合为径,不固步自封”;更是 “以温度为魂,不冷漠创作”。对每一位艺术学习者而言,若能悟透这份 “道”,便不仅能学好素描,更能在艺术之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 这也是张坤先生的素描,留给后世学习者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