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大采风艺品城讯(宝真 雪逸)在文化传承的长河中,书画艺术是映照历史的明镜,而红色文化则是其中最炽热的精神脉络。《国礼书画名家大辞典》(以下简称《辞典》)总主编康留国认为,大辞典之所以能成为连接书画艺术与红色文化的重要纽带,离不开其背后史料咨询团队的深耕细作—— 他们以严谨的考证还原历史本真,以艺术的语言传播红色精神,为新时代文化传承写下生动注脚。
一、史料咨询:在历史碎片中打捞红色记忆
史料是历史的 “基因序列”,唯有精准解码,才能还原真实的文化图景。《辞典》的史料咨询工作,汇聚了陈长江、丁敏、董文增、吴连登等十余位专家的智慧,他们从档案文献、口述历史、实物遗存等多个维度,为 “书画名家与红色文化的关联” 寻找 “铁证”。
譬如,在梳理擅长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书画名家时,史料团队不仅查阅艺术家个人档案、创作手稿,还走访其亲友与当年的见证者,从零散的回忆与泛黄的资料中,拼凑出他们在特殊历史时期 “以画笔为武器” 的创作历程:画家方展华、郭子昂、李凤兰、范有胜等深入延安梁家河采风写生,与梁家河老支书梁玉明、一号知青点房东刘金莲面对面交流,创作出《梁家河知青圣地》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本是艺术佳作,经史料考证后,更成为记录红色历史、革命精神的鲜活史料。
正是通过这种 “显微镜” 式的考证,许多被时间尘封的红色艺术记忆得以重见天日,让 “书画名家与红色历史的联结” 不再是模糊的 “传说”,而是有迹可循、有史可证的真实叙事。
二、书画艺术:红色文化的诗意载体
国礼书画,承载着国家形象与文化精神;当它与红色文化相遇,便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桥梁。史料咨询的价值,更在于厘清 “书画艺术如何成为红色文化的诗意表达”。
以大辞典主编张庆华老师被选为国礼的山水画为例,史料团队考证发现:其创作灵感源于世界第八大奇迹——人工天河红旗渠。张庆华,来自山东临沂书圣王羲之、名相诸葛亮故里的当代杰出书画家 。书法一道,她虔诚叩拜书圣王羲之,将先贤精髓化作笔下灵动筋骨;国画创作时,又有幸得中国美协副主席徐里、李可染画院院长李庚等名家倾囊相授 。其艺术创作,就像把传统笔墨的醇厚陈酿,和现代精神的崭新活水交融,酿成独特艺术佳酿,而《人工天河红旗渠》山水画系列,更是这佳酿里最醉人的那坛,被世人反复品味称道。
为了把红旗渠的魂与貌,精准又生动地 “搬” 到画里,张庆华与红旗渠友好合作联合会主席邓军强,新华大采风董事长康留国等国礼书画名家,红旗渠精神的重要传承者和践行者,像个执着的行者,耗时数载,一趟趟奔赴红旗渠实地采风。青年洞的峭壁、分水苑的流水、络丝潭的波光,成了她眼中绕不开的焦点。九次打磨草稿,稿纸上的山水从青涩渐至成熟,终于成就这幅山水巨制 。创作时,她用雄浑焦墨当 “刻刀”,一笔笔 “雕” 出太行山的雄浑脊梁;泼洒青绿颜料作 “活水”,让渠水奔腾的气势在纸上 “活” 过来;借虚实相生的构图当 “舞台”,把林县人民 “削平千山引漳水” 的壮阔场景,像放电影般生动再现 。题款 “人工天河”,取法魏碑,笔力雄强得像能砸出火星,千钧沉厚的力道,和 “庆华” 朱文印一刚一柔、相互映衬,把艺术张力拉满。
通过史料挖掘,我们得以知晓:国礼书画中的红色文化,并非生硬的 “符号堆砌”,而是艺术家将个人情感、时代精神与艺术技法深度融合的结晶,每一笔墨都饱含着对红色历史的敬畏与对革命精神的礼赞。
三、从史料到传播:让红色文化 “活” 在当下
史料咨询的终点,不是将历史锁进故纸堆,而是让红色文化通过艺术媒介 “活” 在当代人的精神世界。《辞典》依托扎实的史料基础,为红色文化传播开辟了多重路径。
(一)学术研究的 “新视角”
许多学者通过《辞典》的史料,从 “艺术史与红色文化史的交叉维度” 开展研究。比如,有学者以 “国礼书画中的延安文艺风貌” 为课题,借助史料团队考证的 “名家创作背景、作品流传轨迹”,剖析延安时期 “艺术为人民服务” 的实践如何影响国礼书画的创作理念,为红色文化研究提供了更具艺术感的切入角度。
(二)大众传播的 “生动性”
史料中的故事,经过整理后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辞典》配套的展览、讲座中,通过 “史料 + 作品 + 多媒体” 的形式,讲述画家如何从革命历史中汲取灵感:有的将 “半条棉被” 的故事融入工笔人物画,有的把 “飞夺泸定桥” 的壮烈写进泼墨山水…… 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通过旁边的史料展板、音频讲解,能直观感受到红色故事如何在笔墨间流转,让红色文化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可感、可触的精神滋养。
(三)艺术创作的 “精神指引”
当代书画创作者也从《辞典》的史料中汲取力量。毛体书法传承人郭胜霞、邱章根、滕保荣在了解前辈名家 “以艺术呼应时代、传递红色精神” 的实践后,开始尝试创作毛体伟人像、《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新时代红色主题作品,让 “红色文化的艺术表达” 在新时代延续、创新。
四、结语:以史料之基,筑文化之魂
《国礼书画名家大辞典》的史料咨询工作,是一场对红色文化的 “寻根” 与 “焕新”。它让我们看到,书画艺术与红色文化的交融,不仅是历史的巧合,更是文化传承的必然。
在今天,当我们翻开这部辞典,那些经史料考证的书画作品与背后的红色故事,正以无声却有力的方式告诉我们:红色文化从未远去,它就藏在每一幅饱含深情的笔墨里,藏在每一段被认真打捞的历史记忆中,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着独特的文化视角。
以史料为舟,载红色文化行远,《辞典》的实践证明:只有扎根历史的深厚土壤,文化的种子才能在新时代长成参天大树,为民族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