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编委会    书画圈“同行相冤,货卖外行”的根源与破局

新华大采风艺品城讯(宝真 雪逸)《国礼书画名家大辞典》总主编康留国视角:在书画行业深耕多年,作为《国礼书画名家大辞典》总主编,我始终关注着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为何“同行是冤家,货卖外行”这一观念在书画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究其本质,这是艺术理想与市场现实碰撞的产物,是行业生态、消费心理与价值认知错位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现状剖析与破局路径两方面展开论述。

一、现象根源:多重维度下的行业生态透视

同行相轻:从艺术比较到人身贬低

同行之间本应基于艺术进行交流互鉴,但现实中,因展览资源、市场订单、协会头衔等有限资源的争夺,部分从业者陷入“零和博弈”思维。为凸显自身,不惜贬低他人作品艺术价值,甚至演化为派系斗争、网络攻击与恶意竞争。这种“贬人而非比艺”的风气,不仅撕裂行业凝聚力,更使内部评价体系失准,形成“同行即冤家”的恶性循环。

内行惜买:专业审视与价值判断的悖论

内行及同行具备专业鉴赏力,能敏锐察觉作品中的技法瑕疵或风格局限,因而倾向于“批判审视”而非“轻易买单”。同时,他们对作品成本与市场底价较为了解,购买决策更为理性,甚至因熟悉“炒作套路”而持怀疑态度。这导致书画作品在专业圈子内流通受阻,内行市场活力不足。

外行热购:信息不对称与符号化消费主导

外行消费者多数缺乏专业鉴赏知识,决策往往依赖作者名头、宣传力度、社会职务等外部因素。他们更易受“名家光环”和“收藏增值”话术影响,陷入盲目跟风或符号化消费。同时,部分消费者仅将书画视为装饰品或文化象征,追求“拥有”而非“鉴赏”,从而转向低价复制品或行画市场。这种需求结构直接助推了“货卖外行”的市场倾向。

乱象加剧:浮躁心态催生市场失序

部分从业者在功利心驱使下,采取短视行为:有的模仿名家风格甚至参与制假售假;有的通过虚假包装头衔、炒作天价成交来误导市场;还有的以低价倾销低质作品扰乱价格体系。这些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侵蚀行业公信力,让真正潜心创作者面临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

二、破局之道:构建理性、健康、多元的新生态

面对以上困局,抱怨无益,关键在于从业者主动调整姿态,推动行业从“内卷互耗”走向“共建共赢”。以下结合市场层级与角色分工,提出错位发展策略:

面向大众消费市场:提供“美育普惠”产品

创作贴近生活、寓意吉祥、价格亲民的小幅作品或文创衍生品。利用水写布、平价套装等降低体验门槛,满足大众装饰、礼品与初学练习需求。此举既能以稳定收入支撑创作者“基本盘”,也是普及美育、培养潜在市场的重要途径。

深耕中端装饰与礼品市场:主打“品质与审美平衡”

针对家庭悬挂、企业装饰、商务礼品等场景,提供技法扎实、装帧精美、符合主流审美的原创作品。明确定价,强调其艺术性、实用性与性价比,吸引注重品质但非专业收藏的消费者。

攻坚高端收藏市场:锻造“不可替代的艺术符号”

致力于锤炼独特的个人艺术语言与风格,创作具有学术深度、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的代表作。收藏市场的顶端竞争始终是艺术价值的竞争,唯有高辨识度、高完成度的作品,才能赢得真正藏家的尊重与长期支持。

重塑宣传与中介角色:搭建“信任桥梁”

书画家应坚持实事求是,拒绝虚假包装,以作品和真诚沟通建立信誉。策展人、评论家与画廊应发挥专业筛选和引导作用,提供客观的价值评估、市场分析及收藏建议,帮助消费者理解艺术、理性决策,从而连接起创作与消费的信任通道。

《国礼书画名家大辞典》总主编康留国寄语,书画艺术的真正生命力,源于创作者真诚的探索与观众心灵共鸣的相遇。打破“同行相冤,货卖外行”的魔咒,需要行业内外共同致力于价值回归、生态优化与美育普及,让每一件作品都能流向真正欣赏它的眼睛,让每一次交易都成为滋养艺术土壤的养分。

书画圈“同行相冤,货卖外行”的根源与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