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华,来自山东临沂书圣王羲之、名相诸葛亮故里的当代杰出书画家 。书法一道,她虔诚叩拜书圣王羲之,将先贤精髓化作笔下灵动筋骨;国画创作时,又有幸得中国美协副主席徐里、李可染画院院长李庚等名家倾囊相授 。其艺术创作,就像把传统笔墨的醇厚陈酿,和现代精神的崭新活水交融,酿成独特艺术佳酿,而《人工天河红旗渠》山水画系列,更是这佳酿里最醉人的那坛,被世人反复品味称道。
为了把红旗渠的魂与貌,精准又生动地 “搬” 到画里,张庆华与红旗渠友好合作联合会主席邓军强,新华大采风董事长康留国等国礼书画名家,红旗渠精神的重要传承者和践行者,像个执着的行者,耗时数载,一趟趟奔赴红旗渠实地采风。青年洞的峭壁、分水苑的流水、络丝潭的波光,成了她眼中绕不开的焦点。九次打磨草稿,稿纸上的山水从青涩渐至成熟,终于成就这幅山水巨制 。创作时,她用雄浑焦墨当 “刻刀”,一笔笔 “雕” 出太行山的雄浑脊梁;泼洒青绿颜料作 “活水”,让渠水奔腾的气势在纸上 “活” 过来;借虚实相生的构图当 “舞台”,把林县人民 “削平千山引漳水” 的壮阔场景,像放电影般生动再现 。题款 “人工天河”,取法魏碑,笔力雄强得像能砸出火星,千钧沉厚的力道,和 “庆华” 朱文印一刚一柔、相互映衬,把艺术张力拉满。
红旗渠,是新中国建设史里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回望 20 世纪 60 年代,林县大地干旱如炙,百姓盼水眼欲穿。县委书记杨贵振臂一呼,带着林县人民,揣着 “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的磅礴豪情,十年鏖战不休。她们像一群无畏的愚公,削山的镐声、凿洞的锤响,在太行山间回荡,硬生生筑就 1500 公里 “生命渠” 。张庆华以艺术为桥梁,向这一伟大奇迹致敬。画里,任羊成等英雄凌空除险的身影,带着热血与无畏;千军万马战太行的集体力量,似能冲破画纸而来;更绝的是那留白之法,像给渠水施了魔法,让它如银练般穿山而过,灵动又美妙,而这银练,正象征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像渠水滔滔,永续流淌,淌进每一位观者心里 。
这幅作品强势入选《国礼书画名家大辞典》,成了展现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鲜活视觉范本 。它的艺术特色,鲜明得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技法上,把北派山水斧劈皴的刚劲,和南宗青绿设色的秀丽,像搭积木般巧妙融合,刚柔并济;精神表达上,用 “远观势、近看质” 的布局,把工程纪实一路 “升级” 成精神图腾,妥妥是传承践行红旗渠精神的代表性佳作 。2025 年,这幅凝聚心血与精神的作品,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赠予红旗渠友好合作联合会收藏,国礼价值尽显,把中国文化与精神力量,打包传递到更远的地方 。
(邓军强 康留国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