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孙乃忠者,生于癸丑年(公元1933年),籍山东龙口,字益三,昵称圆梦百年,为德艺双馨之书法大家也。其于庚辰年(公元1940年)闯关东至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自此与书法结不解之缘,逾七十余载,纵横墨海,以草书名于世,成书法界之丰碑,熠熠乎于华夏大地焉。
少年启梦:
时呼伦贝尔之草原,勒勒车辙印蒙文之古拙,商号匾额展汉字之筋骨,二者相织,成独特之文化景也。乃忠七岁时,于镇上 “聚文堂”,见掌柜挥毫书春联,狼毫行于红纸,势若骏马踏草,或如雄鹰俯冲,方正汉字顿生灵动气韵,遂攫其心。归而效之,以烧焦柳枝画于沙地,蘸锅底灰书于白布,视虫蛀之《草诀百韵歌》为珍物。父见其痴迷,特自县城易羊毫笔与毛边纸以馈之,且诫曰:“写字如做人,笔要正,心要诚。” 此家训,乃忠奉为一生之书法信条也。
求学与蜕变:
乃忠勤勉向学,初临《张迁碑》《石门颂》,夯篆隶之基,又浸淫于王羲之《十七帖》、怀素《自叙帖》,以悟草书之神韵。常携小册,往呼和浩特之大召寺、五塔寺,临摹古碑,寒来暑往,指尖厚茧,竟成其荣耀之徽也。
塞外风沙,工厂轰鸣,皆为其书法风格之 “催化”。彼察怀素 “狂草”,与蒙古族长调之悠远、安代舞之奔放,意韵相通,皆以极致韵律展生命之力。遂试融蒙文圆转连绵笔法于草书,令线条兼具 “屋漏痕” 之古朴与 “惊蛇入草” 之灵动。甲辰年(公元1964年),其草书《敕勒川》现于 “华北书法展”,评委赞曰:“笔势如草原奔马,墨色似大漠孤烟。” 由是声名鹊起。
书法经历与荣誉:
乃忠自幼钟情中华传统书法,酷好毛笔字,数十载笔耕不辍,钻研创作,凭热爱执着,成就斐然。于各类大赛屡获佳绩,甲午年(公元2014年)首参全国 “中国梦书法大赛”,获银奖。乙未年(公元2015年)至丁酉年(公元2017年),先后于全国 “抗战颂爱国心强国梦” 书法大赛、“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大赛、“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 大赛等,皆摘金奖。戊戌年(公元2018年),荣膺 “千年文脉中国书法传承人物” 及 “文化进万家自信代表人物” 之称。己亥年(公元2019年),获星光影视园 “国庆七十周年献礼活动榜样人物” 称号。庚子年(公元2020年),于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胜利七十周年” 全国诗词书法摄影大赛再获金奖。甲辰年(公元2024年),其作于诗书画春晚榜样大拜年节目录制中获金奖。且入围中国艺术家作品典集,被推为《中国当代书画界领军人物为北京冬奥会喝彩》,荣获 “献礼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 中国传承艺术大使等诸多称号。至乙巳年(公元2025年),以新华大采风艺品城编委会主任之尊,牵头主编《古今中外书画名家代表作》《国礼书画名家大辞典》,其功于书法界可见一斑也。
书法特点:
乃忠之书法,尽显独特艺术风貌,诸多特点集于一身,令人赞叹。
其一,笔画流畅有力。观其作,每一笔画皆似有生命,流畅自然,毫无滞涩之感,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而在这流畅之中,又蕴含着刚劲的力量,起笔处或如苍松扎根,沉稳坚毅;行笔时,似江河奔腾,汹涌澎湃,力透纸背;收笔处,往往戛然而止,却余韵悠长,恰似那弦音虽断,回响犹存。无论是楷书的端庄笔画,还是草书的连绵线条,皆将力量与流畅完美融合,展现出别样的书法韵味。
其二,结构严谨均衡。其于字之结构,精心雕琢,布局精妙。各个部件之间相互呼应、搭配协调,既遵循传统书法的结构法则,又独具匠心,营造出整体的和谐美感。每一个字,无论繁简,皆仿若一座精心构建的建筑,比例恰当,重心平稳,各部分相得益彰,既彰显出汉字的规整之美,又凸显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让人观之赏心悦目,领略到书法结构艺术的深邃魅力。
其三,墨色变化丰富。墨法运用堪称一绝,善于在作品中营造出浓淡干湿的丰富变化。浓墨处,犹如重峦叠嶂,墨色浓重饱满,气势雄浑,似可承载千钧之力,彰显出书法的厚重与深沉;淡墨时,恰似薄纱轻舞,空灵飘逸,给人以清新雅致之感,又仿佛能引领观者进入那悠远静谧的意境之中。通过巧妙地运用墨色的对比与交融,如 “涨墨” 与 “枯笔” 的相得益彰,使得作品层次分明,立体感十足,宛如一幅绘尽世间万象的水墨画卷,韵味无穷。
其四,书体古朴有韵。部分作品取法篆书,尽显古朴之美。篆书作为古老的汉字书体,其线条婉转流畅,结构规整对称,自带一种历史沉淀的厚重感与古朴气韵。乃忠书写时,精准把握篆书的笔画形态与结构特点,线条或舒展自如,如长袖挥舞,展现出优雅的韵律;或曲折回环,似藏有深意,让人不禁探寻其中蕴含的文化奥秘。其笔下的篆书作品,仿佛是时光的使者,将观者带回那遥远的历史岁月,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五,风格雄浑灵动。整体书法风格雄浑与灵动兼具,别具一格。一方面,线条质感雄浑有力,起笔收笔间力道蕴含其中,笔画的粗细变化、轻重缓急皆彰显出一种磅礴大气,犹如高山巍峨、大河奔腾,展现出豪迈壮阔的气势;另一方面,笔画的婉转曲折、空间布局的巧妙留白,又让作品有了气韵流动,仿佛赋予了文字鲜活的生命,使之在雄浑的基调上透着灵动的气息,宛如灵动的飞鸟穿梭于山川之间,动静相宜,妙趣横生。
其六,意境深远美好。其作品绝非简单的笔墨组合,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与美好的意境。每一幅作品都像是一扇通往精神世界的大门,透过那灵动的线条与巧妙的布局,不仅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更传达出对生活的感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期待。例如在书写 “寿” 字等蕴含吉祥寓意的内容时,能巧妙地通过笔画的延展、墨色的变化以及整体的构图,营造出诸如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般的祥和悠远意境,让观者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也能沉浸于美好的精神氛围之中,获得心灵的滋养与慰藉。
其七,印章点缀得当。在作品的下方,常巧妙地运用红色印章来点缀。这印章虽小巧,却有着画龙点睛之妙,如同那一抹夕阳的余晖,为整幅作品增添了正式感与权威性。其印章的内容、字体以及钤印的位置,皆经过精心考量,与书法主体相得益彰,使得整体构图更加完整、协调,进一步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育人之路:
庚申年(公元1980年),年近半百之乃忠,创草书培训班。初,条件简陋,乃改自家客厅为教室,令生自带笔墨,己则将珍藏碑帖拓片复印分予众人。四十余载,教学秉持 “先立人,后学书” 之则。
重根基,令生先练三年篆隶,日临摹不少于二百字,言:“根基不牢,写草书若帐篷无桩,风至则倾也。” 倡个性,励生从生活觅灵感,牧民生可融马头琴韵,知青生可携田间质朴,从不强己风格于人。传德艺,岁携生赴草原写生,于敖包前讲 “敬自然、重传承” 之理,诫之曰:“字虽佳,心术不正,亦废纸耳。”
今其生布于内蒙古各地,有获 “兰亭奖” 之专业书家,亦有执教中小学之师者,更有牧民、工人等业余好者。戊戌年(公元二零一八年),诸生为其办 “九秩寿诞书法展”,所展百余幅作,或承其草原风格,或融现代元素,乃忠观之笑曰:“吾之任非克隆己身,乃使众人爱草书,犹草原之草,各呈其态,方为美也。”
艺道坚守:
及年逾九旬,乃忠仍日晨练字不辍。然今不复求 “笔走龙蛇” 之势,多书小字草书,如《道德经》《金刚经》之类,笔画间添返璞归真之平和意韵。其书案常陈三物:一用三十年之狼毫笔,一瓶内蒙古产松烟墨,一为孙女抓拍之草原日出照也。
近年,视力渐衰,乃摸索以放大镜观帖,手抖甚时,闭目养神,忆昔骑马草原之景,再提笔,则线条复稳几分。癸卯年(公元2023年),耗时半载成《草原长调诗卷》,虽无壮年之雄健,然多 “夕阳无限好” 之温润,为新华大采风艺品城列为馆藏珍品焉。
其罕赴应酬,多时光或于书房练字,或于小区公园授童子毛笔字。有记者问其长寿秘诀,乃忠挥毫书 “笔为舟,墨为海,心为舵” 七字,笑答曰:“日与笔墨相伴,心自静,心静则活得踏实也。”
展望:
九十年风雨,七十载墨缘,乃忠一生,如其草书,无刻意雕琢之华,唯自然流露之诚。彼以笔书草原之辽阔、民族之豪情、传统之厚重于线条之中;以心播书法之种于内蒙古大地,使草书艺术如草原格桑花,代代绽放而弗绝也。
今夕阳透窗,照其满布皱纹之手,彼紧握狼毫,仍缓缓游走于纸上。墨迹未干处,恍惚见一少年执柳枝于沙地写字之影,与九旬老者之背影相叠,此乃对书法艺术最质朴且执着之守望也,岁月更迭,矢志不渝,诚可赞欤!
(作者系新华大采风董事长、艺品城管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