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推荐评选    董德明篆行同书领略《七律・长征》的别样艺术魅力

新华大采风艺品城讯(康留国 雪逸)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书画艺术与古典诗词,充分展现书画艺术独特魅力,新华大采风编委会、艺品城管委会联合举办了一场别具特色的征文活动,目前该活动已开启同题创作阶段,并面向社会发布征文启事。

新华大采风评委会主任张庆华在谈及董德明篆行同书七律长征这幅作品时,给予了高度评价。

 

董德明以篆行同书的形式书写《七律·长征》,无疑是一次充满创意与深度的艺术表达。这种方式让这首经典诗词在书法世界中焕发出全新的光彩,充分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情怀。

从篆书部分来看,笔画规整而富有韵律。线条婉转流畅、粗细均匀,恰似长征途中连绵不断却又有序前行的队伍。每个字的结构严谨对称,体现出篆书古朴典雅的特质。例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的“红”字,篆书的写法将结构精心规整,线条的起承转合间仿佛让人看到红军战士坚定的步伐和无畏的精神。“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山”字,篆书独特的造型如同巍峨的山脉,庄重而沉稳,寓意着长征途中艰难险阻的厚重感。篆书的运用为整首诗奠定了历史的厚重基调,仿佛带领观者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感受历史的沉淀与深邃。

再看行书部分,与篆书形成了鲜明而美妙的对比。行书笔画灵动飘逸、自由洒脱,书写节奏明快,笔画间的呼应连贯自然,充满动态之美。“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行书的笔触将这种磅礴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笔画的轻重变化犹如山峦起伏、波涛汹涌,生动描绘出五岭、乌蒙的雄伟壮观,以及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豪迈气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行书的流畅书写更让诗句中的紧张与激烈氛围扑面而来。“拍”“横”等字,笔画的灵动转折好似让人看到金沙江的汹涌澎湃、大渡河铁索桥的险峻。行书部分赋予诗词鲜活的生命力,使长征的场景在纸上跃动起来。

 

董德明将篆书与行书巧妙融合在同一幅作品中,不仅在视觉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冲击,更在艺术内涵上实现了深度的交融。篆书的古朴与行书的灵动相互映衬,就如同长征精神中既有坚定的信念、厚重的历史底蕴,又有灵活应变、勇往直前的活力。这种独特的书写方式,展现了董德明深厚的书法功底和卓越的艺术创造力。他能够熟练驾驭两种截然不同的书体,并且将它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新华大采风编委会主任、艺品城管委会主任康留国认为:

这幅作品也让观者在欣赏《七律・长征》时,有了全新的视角和体验。不再仅仅是对诗词文字的解读,更通过书法艺术的魅力,深入感受到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篆书与行书的结合,仿佛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将历史与现实、沉稳与灵动紧密相连,让长征精神在当代的艺术语境中得以传承和弘扬。董德明篆行同书《七律・长征》,无疑是书法艺术与经典诗词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尽显其对艺术的热爱与对革命先辈崇高精神的敬仰之情。

图为新华大采风编委会主任、艺品城管委会主任康留国陪同时任中宣部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调研,并现场题词。

据悉,《活学活用古典诗词领悟践行名家名作活动》组委会现已开通征文热线 18310977197(微信同号)热切期盼广大艺术爱好者积极参与此次活动,共同为续写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篇章贡献力量,在传统文化的广袤天地里绘就更加绚丽多彩的美好画卷,让更多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情感的作品被人们所熟知和喜爱。

(新华大采风总编室 方展开 胡丽佳)

董德明篆行同书领略《七律・长征》的别样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