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大采风艺品城讯(康留国 雪逸)在当今这个数字浪潮汹涌澎湃、席卷全球的时代,新华大采风艺品城却独辟蹊径,正通过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雅集,悄然重塑着文化传承的密码,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新华大采风编委会与艺品城管委会携手发起的《活学活用古典诗词领悟践行名家名作活动》征文活动,恰似明代徐渭笔下那豪放不羁、酣畅淋漓的泼墨大写意,在传统宣纸上晕染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别样新彩,吸引着众多文化爱好者的目光。
在这场文化盛事中,徐维良以篆书书写宋人黄庚的《即事》这一行为,显得意义非凡且备受瞩目。回首历史的长河,那是一片浩瀚无垠的文化海洋,其中像黄庚这般的文人骚客可谓数不胜数。他们虽然个个才华横溢,笔下有着精妙绝伦的作品,然而却大多籍籍无名,犹如被隐匿在岁月深处的明珠,他们的作品也如同藏在深闺之中的佳人,鲜少被外界所知晓,只能在历史的角落里默默散发着微光,着实令人惋惜。
如今,有这样一群人,秉持着 “看书坐夜长,从故纸堆里选文章,为弘扬传统优秀传统文化伏案忙” 的精神,坚守在文化传承的阵地上。这背后,彰显的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都被海量的碎片化信息所包围,往往在不经意间就忽略了那些沉淀在古籍之中的智慧结晶以及独特的美感。而徐维良通过篆书这一古老且极具独特艺术魅力的形式,将黄庚的诗作呈现出来,无疑是为黄庚的作品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展示窗口,让其有机会从历史的幕后走到台前,更重要的是,此举唤起了人们对那些隐匿于历史尘埃中众多优秀作品的关注,引导着大家去重新审视、挖掘和欣赏那些被遗忘的文化珍宝。
新华大采风评委会主任张庆华在谈及新华大采风艺委会主任、艺品城管委会名誉主任徐维良的这幅作品时,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是一幅篆书书法作品,释文为宋人黄庚的《即事》:“松阴迷旧径,经步畏吟筇。林鸟窥吟榻,山云拥画窗。嫩烟生野水,幽草上春墙。风雨镫窗下,看书坐夜长。”
从书法角度看,此作品笔画婉转流畅,线条粗细均匀,体现了篆书的典型特征。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等,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标准字体 。作品在结构规整,注重对称与平衡,体现了书写者对篆书笔法和结构的熟练掌握 。
黄庚作为宋末元初的一位诗人,其诗作有着独特的韵味和精妙之处,无论是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还是对生活点滴的深刻感悟,都展现出了他不凡的文学造诣。但或许是受当时社会环境、传播渠道等种种因素的限制,他的作品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广泛传播开来,实在是文学史上的一大憾事。
徐维良巧妙地借助篆书这一艺术载体,将黄庚的《即事》展现得别具一格。篆书本身有着古朴典雅的气质,其笔画的婉转流畅、结构的规整对称,都赋予了这首诗别样的韵味,仿佛让诗句穿越时空,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观者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也对黄庚的诗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新华大采风编委会主任、艺品城管委会主任康留国同样对这幅作品有着深刻的认知。这幅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书法与诗词的结合,它更像是一个文化传承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提醒着我们传统优秀文化就如同一座蕴藏着无尽宝藏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每一次对像黄庚这样无名文人作品的发掘与传播,都是在为文化传承这一伟大事业添砖加瓦,让传统文化的大厦能够更加稳固、更加熠熠生辉。
我们由衷地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涌现出更多像徐维良这样的文化践行者。他们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之心,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让更多籍籍无名的文人及其作品走出 “深闺”,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出属于它们的光彩,让传统优秀文化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继续传承、发展,滋养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
据悉,《活学活用古典诗词领悟践行名家名作活动》组委会现已开通征文热线 18310977197(微信同号),热切期盼广大艺术爱好者积极参与此次活动,共同为续写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篇章贡献力量,在传统文化这片广袤无垠的天地里绘就更加绚丽多彩的美好画卷。让我们携手共进,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文化根基。
(新华大采风总编室 方展开 胡丽佳)